“共享+”不是蹭热度(生活信步)
齐志明
来源:《 人民日报 》( 2017年10月27日 18 版)
■作为“新动能”之一,共享经济有光明的前景。但越是被看好,越必要爱惜羽毛,不能滥用,不能蜂拥而上。只有脱节资本热捧与营销炒作,走向理性、合规、审慎,在分享平台上做深做透,才能找到真正清晰的发展焦点和红利路径
笔者有个同伙长期观察研究“互联网+”经济,近期闲聊时他不胜感触:共享是个筐,啥都往里装。细心一想,还真是这么回事。
曩昔常说“万物皆可互联”,如今是“万物皆可共享”。先不说共享单车、共享停车、共享租屋等已走近通俗大众的共享产品,如今,市面上“花式共享”迭出:共享马扎、共享篮球、共享雨伞、共享宠物、共享冰箱、共享红酒……能生出这么多花样,脑洞开得真够大。
“共享+”百花齐放,这是好事。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建网站多少钱,在社会为创意点赞、为创业喝彩的同时,也有一些所谓的“共享”,由于缺少有用的管理手段和红利模式,蹭着“共享经济”的热度,做起“风马牛不相及”的生意,不仅虚耗社会资源,也透支了“共享”的公信力,成了“伪共享”。
比如,有所谓的创业者把所谓的“共享雨伞”投放到地铁口、公交站台等交通节点,效果半个月后全部消散,项目相干负责人以一句“藏伞于民是初衷”来难堪圆场;有人在城市街头投放“共享马扎”,但管理跟不上,最终被市政部门清理搬走;有人瞄准午时急需找个地方打个盹的白领推出“共享睡眠舱”,但安全、消防、卫生都过不了关,最终被管理部门叫停……这些所谓的“共享”,现实上都跑不出“广告噱头吸粉走流量”“收取押金形成沉淀资金”的套路。
共享经济是指在所有权不变的情况下,权利人对使用权进行一时性转移,从而进步资源行使率,权利人也能从中获益。其本质是整合闲散资源,盘活存量经济,削减虚耗,避免新的资源开掘。“伪共享”之所以没市场,就在于它们是典型的新瓶装旧酒,并未真正从消耗者需求出发来解决由来已久的生产与生活痛点,而只是营造“繁荣假象”,制造“虚伪需求”,带来不需要的资源虚耗,成了“非共享、不经济”。
“伪共享”捋臂张拳,不外乎资本逐利冲动、短平快挣热钱等生理作怪。一些“共享项目”虚火高烧、想象力贫乏网络营销,单纯靠拼密度、拼规模、抢占线下网点商圈的蛮横生长不是长久之计。只有脱节资本热捧与营销炒作,走向理性、合规、审慎,在分享平台上做深做透,才能找到真正清晰的发展焦点和红利路径。
毫无疑问,共享经济有光明的前景。有人展望,将来几年中国共享经济还将保持40%的高速增加。但前途越是被看好,越必要爱惜羽毛,不能滥用,不能蜂拥而上。毕竟,共享经济的初衷是美美与共,便利你我。高速奔跑的“共享经济”参与者们江苏人事考试网站,请记住:别由于赶路,忘了为何出发;别由于走得太远,而忘了启程时的本意。